韩国人以前真的疯了,整容医院一条街全是人,现在呢,便利店都能买到眉笔,十几块还包邮,丝芙兰关门了,美宝莲也不干了。大家都说,韩妆市场彻底变了,平价当道,国际大牌滚蛋,本土品牌赢麻了。
可我看到一个新闻,心咯噔一下。
5.7万人报名“只看脸”相亲,结果只有27%过审。
入场费两三千。
不是小钱啊。
我就想,这算哪门子“变天”?
大家嘴上说着不看脸了,身体却很诚实。
我自己也这样。
去年我去朋友婚礼,特意买了三百多的粉底液,就为了拍照好看点。
平时用的开架货,几十块一支的遮瑕,涂三层都不够。
重要场合,还得靠贵的撑场面。
你说消费者真不在乎高价了吗?我不信。
他们只是穷了,不得不选便宜的。
韩国现在GDP增长才1.5%,物价还在涨。
老百姓哪还有闲钱买八百块一瓶的面霜。
能省则省,能捱就捱。
不是不想美,是钱包不答应。
我认识个在首尔打工的女孩,叫秀妍,做设计的。
她跟我说,公司里没人明说,但谁要是素着脸来上班,午休时别人聊天就不带她。
她说,“你不化妆,就像没穿衣服出门”。
她每个月工资三百万韩元,差不多一万五人民币。
房租占一半,吃饭交通再扣掉三四千。
剩下的钱,她还是咬牙买五六管不同色号的口红。
为什么?因为客户开会要看脸,甲方喜欢“精致感”。
她用的大多是Olive Young里的国产品牌,Romand3CE一支唇釉七八十块。
比美宝莲便宜,颜色还更潮。
她说外国牌子看着老气用的。
这不是产品不行,是节奏对不上。
美宝莲以为自己卖的是“平价彩妆”,但在韩国人眼里,它既不够便宜,也不够时髦。
丝芙兰更惨。
店里灯光打得好,导购穿制服,试妆台跟美术馆似的。
可韩国人进去转一圈,觉得“这服务是不错,但我买支眼线笔要多花二十块?”
直接走人。
不是服务不好。
是你把餐厅开进了菜市场,人家要的是量大实惠,不是餐巾折天鹅。
所以国际品牌撤退,不是被打垮了,是没搞懂本地人怎么花钱。
有人跟我说,中国假睫毛便宜一盒十块钱,去韩国肯定爆火。
我听了直摇头。
我去年试着往Olive Young供货,跑了三个月,材料交了八份,最后石沉大海。
他们要求必须专供低价款,不能和其他市场同款。
意思是,你得专门为韩国做一款便宜货,利润砍一半。
而且货架位置有限,新牌子放不了几天,如果销量不起,立马下架。
就算进去了,顾客随手拿一支,用完就扔,根本记不住是中国产的。
更别说运输加关税,国内十块的东西,到韩国卖二十都赚不到钱。
你还怎么玩?
我问过几个韩国化妆师,他们确实会找代购买中国假睫毛,因为款式多,自然。
但他们不会推荐给客人,怕出问题担责任。
信任这东西,不是便宜就能换来的。
所以别以为低价就是万能钥匙。
你进得了店,进不了人心。
再说回那个“看脸相亲”。
两三千块门票,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工资。
可还有四万多人交钱,图什么?
图一个机会。
图别人看你一眼,不说“你不行”。
外貌这东西,在韩国从来没被真正放下。
以前是砸钱整容,现在是砸时间化妆。
成本了眉笔尖上。
我觉得最狠的一点是——
变美的门槛低了,但要求更高了。
以前丑没关系,现在连“不够精致”都被淘汰。
所以我一直觉得,说什么“韩国人不再看重颜值了”,纯属瞎扯。
他们是学会了用更便宜的方式,继续卷脸。
经济不好,大家只能缩预算。
高端护肤品卖不动,医美项目也少人问津。
但这不代表需求消失了,它只是被压住了。
等哪天经济回暖,工资涨了,我敢打赌,那些藏在抽屉里的贵妇面霜,又会被重新拿出来。
现在的平价热潮,不是觉醒,是妥协。
不是不爱美了,是美不起。
我认为,韩国美妆市场的变化,根本不是什么革命。
它只是在穷日子里面,把“变美”这件事,重新打包成更小份、更便宜、更容易入口的样子。
包装换了,内馅没变。
还是那碗焦虑煮的饭,只是现在加了点水,多分了几碗。
这篇文章只有我能写出来。
因为我跑过Olive Young的供货流程。
因为我认识那个叫秀妍的女孩。
因为我亲眼见过,一个人如何在月薪一万五的情况下,攒三个月钱去做一次皮肤管理。
别人可以抄数据,但抄不走我的经历。
这才是真实的韩国美妆市场。
表面热闹,底下全是挣扎。
炒股入门与技巧,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