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9月的深圳水贝市场,电子屏幕上的金价“835元克”一直在闪烁着波动,而不远处,深圳市粤宝鑫贵金属有限公司的门店却被贴上了冰凉的封条。
这家经营了超过一年黄金材料的商家突然人去楼空,留下了上千万的债务和遍布全国的受害者,就连河南许昌的胖东来金店也没能避免,委托提纯的1公斤黄金以及90万元的货款都一去不返,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从2023年底开始,中国黄金加盟店出现兑付危机,到2025年5月,浙江永坤黄金40亿资金爆仓,再到2025年9月水贝料商跑路,每当金价达到历史新高,总会有一批商家跟着倒闭。
这其中隐藏着黄金市场的三重陷阱,普通人要是不小心,很容易就会血本无归。
01.
黄金暴雷的规律在近三年愈发明显,每次金价单边上涨,都会成为刺破行业泡沫的针,以下三起典型事件勾勒出完整的风险轨迹:
到2023年底,北京不少中国黄金的加盟店突然关门不见踪影,其中海淀区的山东黄金贵友大厦店牵涉的资金高达4亿元。
让投资者心动的关键在于“稳赚不赔”的保证:要么像“保本理财”那样,年收益五个百分点;要么就像炒股一样,赚金价的波动差价。
可实际上,加盟店根本没有存够黄金,拿到的资金都被转去了别的地方用了。
要是金价一猛涨,导致大量兑付,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许多投资人连本金都回不来了。
这家2014年成立的公司,目前在全国开了超过50家门店,还声称拥有“覆盖41亿黄金价值”的保险保障,宣布黄金都存放在银行金库里进行托管。
他们推出的“存金生息”业务,承诺年化收益在5%到9%之间,存入超过300万元的“黑金客户”,年化收益还能达到9%,而且保证即使金价下跌,也会全额退还。
靠着“按时到账”的假象,永坤黄金逐渐让客户习惯了,资金总额也因此扩展到40亿。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用新来的客户的钱来付老客户的利息,根本没有真正的盈利来源支撑。
到了2025年金价一路飙升之后,投资者都开始急着兑现变现,结果这个骗局坚持不下去了。等到被立案调查时,线上线下累计未兑付的金额已经超过3亿元,涉及数以万计的投资者都被套在里面了。
深圳水贝,作为全国最大黄金批发市场,这次爆雷事件也把行业中一些更为隐秘的问题给揭露了出来。
像粤宝鑫这样的“料商”,其实就是产业链中的中间商,上游负责接黄金原料,往下则供给金店和工厂,他们主要靠点点渠道费和加工费赚点小钱。
为了快点赚到钱,这些“料商”就搞起了“低定金锁价”的买卖方式:下游的商家只需付2%到3%的定金,就能锁定黄金价格,杠杆比例高达30到50倍,粤宝鑫还推出了“20元定金锁1克黄金”,感觉就像用1万元撬动80万元的交易似的。
这玩法的核心其实就是“赌金价”,料商拿到订单后并不马上进货,而是在金价跌得更低的时候补仓,从中赚取差价。
到2025年,国际金价突破3680美元盎司,单边涨幅达40%,没有进行风险对冲的粤宝鑫每克亏了55元,乘以1000克就亏了5.5万元。
原本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在一些商家手里,却变成了“割韭菜”的工具。
02.
黄金交易中那种“杠杆玩法”啊,成了爆雷的主要引爆点。
正经的黄金交易里,保证金一般都得至少10%以上,可水贝这帮市场的料商,为了争客户,把定金压得低到2%到3%,甚至更低点。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在金价波动不大的时候还能混过去,可一旦金价单边冲高,那风险就立马放大不少。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存金赚利息”。
但一些商家故意搞混概念,把黄金包装成“能生息的理财产品”,吹嘘年化收益在5%到9%之间,还保证本金安全。
这种玩法最致命的地方在于“收益没有来源”:黄金自身毕竟不产出现金流,商家支付的利息要么靠新进客户的本金填补(这不就是庞氏骗局吗),要么靠商家自己在“赌博”赢来的“对赌收益”。
要是金价一上涨,集中兑付一下子涌出来,或者在对赌中亏损,资金链肯定就咯啦断裂了。
永坤黄金就算是个典型的案例,所谓的“41亿黄金保险”其实就是个噱头,根本没有真正储备那么多黄金。
据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黄金一共有3642家门店,其中直营店只有105家,比例不到3%。
这些加盟店表面上打着大牌子,其实都是由个体老板自己搞运营,品牌方很难去监管到位。
加盟商敢冒险,主要原因就是“赚不到钱”。黄金销售的利润很薄,像周大福的毛利率才22.36%,而在下沉市场,梦金园的毛利更低,只有3.2%到5.9%,卖一百块黄金最多也就赚个五块九而已。
在房租、装修和铺货成本都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加盟商为了挣点利润,只能冒险尝试“保本理财”或者“高杠杆交易”这类风险操作。
品牌方追求的主要是“收加盟费”这个环节,一旦出了什么事,他们也就撇清责任,这样一来,消费者要维权就特别难找着门儿。
不少人觉得“金价涨,金店一定赚”,可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
金店主要分成“代销”和“买断”这两类方式。
在代销这个玩法里,加盟商不用自己备货,黄金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品牌,赚的就是那点固定的佣金。要是金价涨了,也不能享受额外的利润;至于买断的方式,加盟商得自己采购,要上涨还能多赚点,但是一旦囤货之后金价下滑,就得自己扛亏。
到2025年金价处于高位震荡的时候,不少银行都纷纷调整贵金属交易的规矩,加大了保证金的比例,强化了风险控制措施。可见,专业机构对价格的变动都格外警惕,更别提那些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加盟商了。
想开个金店,花的钱可真不少呢:在一二线城市,第一批进货就得准备600万左右,再加上装修费和市中心的房租,总下来没个千万拿不下,别说开店了。
不过,市场规模其实在逐渐缩小呢。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提过,金饰品牌已经在三四线市场布局了,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也很难再出现那种爆发式的快速增长。
水贝市场里的“基础金价加工费”这种方式虽然相当透明,但也意味着料商只能靠多卖货赚点钱,一不留神就可能赔本。
虽然到2025年,税务稽查会变得更严,商户还得自己查验整改,但对于黄金预售价格交易和托管业务这块的专项监管,还没有具体的措施。
更让人头疼的是,像水贝这些市场长期靠“熟人做生意”来维护信任,成立才两年的粤宝鑫,只靠一份简单的买卖协议,就能掀起大笔的交易。
由于监管跟不上节奏,风险逐步累积,直到金价猛涨引发“挤兑”才一次性全部爆发出来。
03.
金价不断刷新新高,有不少人心痒难耐,但得提醒一句:陷阱总比机会出现得快得多。
普通投资者想避开雷区,必须坚守三条底线:
凡是说“存金能生利”“保证本金炒黄金”“低定金锁定价格”的,基本都不是正路的,都是套路。
黄金本身并不会带来收益,那些说“年化收益在5%到9%”的,基本上不是靠谱的,要不就是什么庞氏骗局,要不就是高杠杆的赌博。
北京朝阳区的投资者主要是冲着“5个点保本收益”去的,可结果呢,4亿资金都拿不回来;而永坤黄金的受害者更是遍布全国,涉案金额超过了30亿。
监管部门明确规定,黄金资产管理产品只能由金融机构发起,普通金店没有资格做这类业务,所以它们推出的相关产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买金饰的时候,包括加工费和品牌溢价,价格远远高于金子的本身价格,一卖时就得按克数结算,刚买进去就已经亏了。
要搞投资的话,首推银行的金条、金币或者黄金ETF,这几样杠杠的选择最靠谱。
银行的金条价格溢价不高,想变现的话只要带齐证书和包装就行了,还有一些银行还支持回购呢;至于黄金ETF,在证券账户里一买一卖,价格跟国际金价基本同步,流动性杠杠的,而且由专业机构打理,风险也比较可控。
买黄金一定要走正规渠道,投资最好选择银行或证券公司;而购买日常用的黄金饰品,建议去品牌直营店或者官方授权的店铺。
水贝这些批发市场里的“便宜黄金”虽然看着挺划算,但其实暗藏着高杠杆风险,粤宝鑫的那些受害者,就是因为贪图方便和低价,结果血本无归。
在进行变现的时候,得挑对渠道。银行回购自己家的金条比较靠谱,记得得留着原包装;专业回收商价格比较明码标价,但得现场检测;而典当行或是不正规的小金店,折价会比较高,而且可能会被克扣重量,或者虚报手续费,得当心点。
要变现的话,先看看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实时基础金价,心里有个底,这样才不会被坑。
黄金涨得猛的时候,有人觉得这是赚钱的好时机,有人却觉得可能是陷阱。
真正的黄金投资,不在于“猜涨跌”,而在于“躲掉陷阱”。
选对渠道,分清属性,拒绝贪心,才能在金价起伏中保住自己的钱袋子。
炒股入门与技巧,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